文/古嘉

曾經,有位學姊說「自殺是勇敢的行為」,於是,我當場與她辯論起來;最近,董氏基金會做了一段宣導短片「拒絕自殺 不當俗仔」,卻也讓我深覺不以為然。自殺──既不勇敢,也非「俗仔」。

首先,我們得問的是:人為什麼會自殺?哪些人?在什麼情況?如果一部宣導短片尚未考量到這些問題,就隨隨便便找個勁爆尖銳的用語自以為酷,沒有鎖定族群也沒鎖定原因的廣告,請問這部宣導廣告會有成效嗎?甚至沒有可能在更糟的狀況下造成反效果嗎?

人類是一種生物。生物都有生存本能;所以在一般狀況下,人沒有必要也不會去自殺,當然不會認為自殺是勇敢的行為。針對各種文化研究和研究預防自殺的書籍,我歸納出自殺的四大因素:個人哲學觀、文化、重大事件、疾病。

個人哲學觀如常有叔本華那類的厭世想法,或像三島由紀夫用死亡證明一種永恆之美等等。這樣的問題很難說誰對誰錯,因為這牽涉了人是否有權決定自己生死的哲學問題,不是一個短短的宣導短片就可以探討的。

文化因素就更複雜了,日本的武士道精神,你能說它對還是錯?我們豈能在沒有深入理解前就批判他人的文化?況且,一地之文化在空間上會交流,在時間上會成熟,不會永遠固定不變;就算拿我們自己華人的文化來說,古時不幸婦女在丈夫過世時可能要自殺殉葬,現在你覺得這合不合理?但是,無論如何,這種牽涉到整個民族文化的觀念,無論你我覺得這是對是錯,文化使群體力量影響個人行為的時候,責怪個人並不是件公平的事。

所以,我們在探討「預防自殺」、「自殺不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」等問題時,針對的當然是重大事件和疾病。

重大事件是適合對所有人宣傳的,但是,與其宣傳不要自殺,不如告訴大家遇到困難可以找哪些單位傾訴(比如張老師或是什麼的),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。因為,一般人只要能把問題解決,不用哪個基金會廣告宣導「不要自殺」,他們就會自己堅強地活下去。用「拒絕自殺 不當俗辣」這種聽起來好像「如果你去自殺,就是俗辣」的負面言詞,真正遇到事故狗急跳牆的人,可能會想帶著髒話罵基金會做這則廣告的人:「操!本來我那兩個在讀書的小孩就都我幫人蓋房子在養的,現在我摔斷腿,又還有兩、三百萬房貸要還。俗辣就俗辣,我看換你是我的時候,你有沒有辦法不當俗仔!」

至於疾病,我想才是宣導不要輕生的重點。一般的疾病,比如癌症後期,身體上的痛楚以及對生命的無望,醫學或生死學可以提供什麼?這是一個問題。至於,中風導致人原本的功能大大受損,自尊也因此開始嚴重低落,又該如何給予病患良好的復建治療以及心理建設?也可以是一個重要問題。當然,我最熟悉的、也是自殺率極高的疾病是心理上的疾病,尤其是情感性精神病。我可以根據自己的現身說法、病友的經驗分享、相關書籍的研究報告,來證明董氏基金會這個廣告對重度憂鬱者究竟是為何極為不妥。

對於憂鬱症或躁鬱症患者而言,重度憂鬱的期間最害怕的就是他人的譏諷與否認,讓我們受不了的理由已經夠多了,加上「俗仔」這種帶著性涵義的辱罵字眼再次指責病人,只是正好把站在懸堐邊的我們推下山去。憂鬱之所以成症,和一般的憂鬱不一樣,大腦中負責日常工作的部份都厭厭無生氣,那些高度運作的部份(比如前扣帶迴、杏仁核之類的),恰巧只是讓憂鬱期的患者只能想著:「我好糟糕,乾脆死掉算了!」不斷重複著,揮都揮不去……我還可以記得有段時間,因為分組做作業,而和我有較多對話的某位朋友對我說:「你不要一開口就只有六個字行不行?」

「對不起。」

「不要說啦,其中三個字就是『對不起』!」

「好吧,唉,我真是糟透了……」

「喂喂喂,另外三個字是『糟透了』。」

「對不……」

朋友打斷我的話:「你看,又來了!」

對於情感性精神病患而言,死亡不是他們追求的……他們懶得「追」,因為「追」要花力氣。有位重度憂鬱症的病友告訴我,自殺對她而言是:「我也不想死,我只是想離開。」因為要應付這個世界,對憂鬱症的人而言,太辛苦了!只要能幫憂鬱期的人感覺活在世界上不辛苦,這些人怎麼還會堅持選擇一條會讓家人朋友痛不欲生的道路呢?

而我認為,「自殺:我也不想死,我只是想休息」。無論休息或是離開都有暫時的、其他的辦法,只要我們的哲學觀是熱愛生命的,永遠的休息或離開就會讓我們後悔。我不管其他人怎麼想,生死自主權的問題太複雜,不在我的討論範圍中。我只能就我的價值觀出發,因為這方面我較相信莊子和卡謬的思想,除非上天(自然)要我死(比如出意外),否則我就要活下去──無論我的使命多艱難,因為這就是人生的意義。

我知道董氏基金會希望預防人們自殺的出發點很好,但是做事還是得考量後果的,使用「俗仔」這種不當語彙,後果只會恰得其反。

我們相信,自殺──既不勇敢,也非「俗仔」。

案:感謝董氏基金會在讀到眾多病友的負面反應之文章後,將原本的廣告換成另外一部。相信該基金會的從善如流,能帶給社會更多希望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琳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